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五周年研讨会探讨数字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新格局

第三方支付早期困境

2012年之前,第三方支付依托数字和网络技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随着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众多消费者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支付方式。然而,当时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导致秩序混乱。支付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小型支付机构频繁出现资金挪用现象。更有甚者,个别支付平台突然关闭,用户资金无法正常取出,给众多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央行数字货币项目起步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数字货币项目组,标志着我国数字货币研究的起点。然而,当时的研究方向尚不明确,既包括区块链技术,还可能涉及其他途径。项目成员们需对多种技术进行探索和实验,研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技术选择上感到十分困惑,难以确定哪种技术更适合实际应用。

区块链技术的思考

区块链去中心化有其优点,能够使交易过程更加清晰。然而,它是否是支付体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账户系统被篡改的风险极小,比如银行账户系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安全机制已经相当成熟,运用了多种加密技术来确保安全。因此,区块链的这一特点在现有支付体系中并不突出。

国际金融脱媒风险

国际上对金融脱媒现象十分关注,尤其是二级机构可能存在的风险。金融市场里,不少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导致银行资金流失。以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为例,它分流了大量的储蓄资金,从而削弱了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我国金融业同样快速发展,我们需警惕这种脱媒现象可能引发的后果。

零售系统的重要性

零售系统是支付体系的基础,基础不稳,上层应用就会受到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零售支付活动频繁发生,无论是超市购物还是街头小摊交易。只有确保零售系统稳固,才能支持企业间及其他支付应用。比如电商购物,一旦零售支付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电商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双层经营体系架构

我国当前的项目布局采用数字人民币支撑的双层运营模式。在此过程中,央行需挑选最佳技术路径,需权衡诸多要素,可选方案众多。同时,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来评价技术,抵制垄断行为。研发期间,众多企业参与其中,若形成垄断,将妨碍新技术的进步。

央行研发重点考量

央行研发的重点并不集中在数字货币产品上,但内部人员仍在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如果央行研发的数字货币在零售领域表现优异,它可以作为紧急情况和替代手段。这就像西方国家的支票或汇票一旦出现问题,现金可以起到应急作用。央行收集交易数据主要是为了维护系统稳定和反洗钱等目的,而这些数据仅作备份,并无商业价值。

支付系统关系设想

人们普遍觉得央行与二级机构间是买卖关系,但人行已经开始思考突破这一模式。以往买卖界限较为清晰,但数字货币领域可能会有所不同。要全面考量众多因素来构建新的联系,这包括技术评估等多个方面,目前新模式的建立仍在研究和尝试中。

Libra2.0及国际支付问题

据说Libra2.0以美元作为支撑,即便加入了货币篮子,发展中国家仍对自身货币问题感到忧虑。在国际支付领域,这些国家担心本国货币被美元化或遭遇其他问题。因此,在跨境支付方面,我国优先处理旅游等经常性项目,并尊重各国的心理预期。在此过程中,我国央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跨境支付合作与清算环节。

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则

人民币的国际化应顺应自然,不应强迫推行,也不应引起人们对其货币化的顾虑。人民币应在国际舞台上自然而然地获得认可,并借助市场力量来推广。随着我国与一些国家贸易量的上升,人民币的使用自然会增多,这并非依靠强制措施所能实现。央行需妥善管理跨境清算等环节,确保人民币在国际间的流通更加顺畅。

大家对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发展有何看法?哪种技术可能会成为主导?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意见。若觉得文章有价值,请点赞并转发!

作者头像
imtoken官网2025创始人

imtoken官网2025

上一篇:MetaMask钱包使用指南:如何安全便捷地进行以太坊及ERC20代币转账
下一篇: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两周年回顾与展望:法律成效、实践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